以体育人:从文明印记到强国脉动
本刊编辑部;<正>“体育”一词最早可追溯至1760年的法国。当时,法国人首次在报刊上使用“体育”,用于论述儿童身体教育问题,强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中国古代虽无“体育”这一表达,但体育活动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篇章。西周时期,“六艺”中的“射”“御”被明确赋予礼乐教化功能,君子们在弓矢控驭与车马驰骋之间“以礼制心”;在汉代,蹴鞠兼具军事训练与娱乐功能,体现出“寓武于乐”的实践智慧;到了唐代,唐玄宗以马球“与吐蕃竞胜”,体育竞技成为政治博弈的延续;
保障运动时长,激活体育新动能
<正>策划人语体育是培养“强国一代”的重要支柱,承载着强身健体、磨炼意志乃至塑造人格的多重使命。从个体的健康成长到民族的未来发展,体育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生命、凝聚力量,成为教育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图。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内涵厘定、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许文鑫;郭洪亮;“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指向中小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的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综合,是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依然令人担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学生学了12年体育却未掌握一项真正的运动技能”问题以及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举。为此,应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素养,优化政策落地的内在条件;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推政策落实。
“趣拾”课间:厦门实验小学的多彩实践与育人探索
汤吟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与关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课间活动作为落实这一政策的重要实践载体,具有深层价值。文章以厦门实验小学“趣拾”课间活动体系为例,阐述课间活动如何通过时间重构、空间再造、评价升级,实现从“活动育人”到“系统育人”的跨越。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课间体育游戏创新实践
梁斌;基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文章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体育大课间游戏化教学的三维创新路径: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虚实融合的交互式情景化运动游戏,提升学生课间活动参与度;通过资源整合,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活动内容的供给,构建数字化赛事机制,形成“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大课间活动新范式;通过数据驱动,建立“采集—分析—反馈”闭环机制,提升活动反馈的即时性,确保大课间活动实效性,从而有效突破传统大课间活动形式单一、评价滞后等瓶颈,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强国战略视角下体育教师角色定位新思考
罗荣汶;体育是生命教育的动态教科书,基于身体实践来传递生命价值。面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自觉成为执行者和推动者,不断提升育人能力,致力于培养具备吃苦耐劳、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精神的学生,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定位与模式重构
储朝晖;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基础教育需要消除模糊认识或错误认知,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认识科技发展与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形成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行动自觉;要基于对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早期环境特征的把握,重新定位育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将学校建造成更适合于不同个体充分成长、发展的乐园,保证个体差异化发展的自主性和充足空间,为所有学生优势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要直面育人标准过于单一、管理与评价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重构育人范式,创设保障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条件和环境,保障教师教学与评价自主权,坚持“做中学”原则,实施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要加深对儿童的认识,深化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避免高喊口号却违背规律的行为发生,以取得预期的育人效果。
儿童权利本位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及纾解路径——基于《学前教育法》的分析
梁祖连;王默;《学前教育法》诸多条款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明确了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其不仅系统勾勒了儿童权利的内容、保障机制,还明晰了政府、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的权利义务,建构了时空统一的权责共同体。但实践中,教育主体权利认知错位、权责边界模糊、保障支持不足、评估机制缺失,导致儿童权利保障不足,进而影响家园社协同育人效果。为此,三方应构建权利导向的协同育人观、完善协同共育责任体系、提供协同共育保障支持、健全协同共育监督评价体系,助力儿童权利实现。




















































































































































































































































































































































































































































































































幼儿劳动教育:内涵、原则与路径
霍力岩;<正>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
“双减”目标下初中英语思维型单元作业的设计策略
吴云开;陈惠莉;林鉴;林玉琴;为充分落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目标,初中英语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在原有的作业形态上注入思维元素,从作业目标、前置作业、课后作业和作业评价四个部分,围绕语言、语篇、语用展开思维型作业设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略谈基于高中统编语文必修教材的单元教学
郑桂华;<正>教材是学科课程的核心资源之一,也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高中统编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已于2019年秋季在六个省市开始使用,今年将会向更多地区推广。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持续讨论,"新课程下如何开展单元教学"就是其中之一。统编教材里的单元设置上有哪些追求?基于统编教材的单元教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尹少淳;陈美峰;文章分析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美术课程标准在学段划分、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对变化缘由及思想理念进行分析,以期为美术课程的理解和实施提供支持。
如何在调查研究中用好问卷调查法
朱乙艺;洪赛宇;问卷调查法是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问卷调查法有助于中小学教师高效地了解教育现象现状,挖掘数据背后的教育规律,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中小学教师对问卷调查法的运用仍存在不少偏差。教师可以从问卷指标体系制订、问卷题目编制、问卷结果分析等方面,正确地认识、掌握和运用问卷调查法,以更好地发挥问卷调查法的价值和作用,推动教育教学问题的改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双减”目标下初中英语思维型单元作业的设计策略
吴云开;陈惠莉;林鉴;林玉琴;为充分落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目标,初中英语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在原有的作业形态上注入思维元素,从作业目标、前置作业、课后作业和作业评价四个部分,围绕语言、语篇、语用展开思维型作业设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用心提升“倾听”的质量——《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背景下对“师幼互动”的探索
许卫华;<正>作为一名工作20余年的一线幼教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近十年是中国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十年。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与同事一路探寻幼儿园高质量保教工作的本质样态。2022年2月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中针对“师幼互动”的指标提出的考查要点是“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图画书阅读、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于是,管理团队结合《评估指南》的要求,指导教师在班级开始探索一对一倾听方式。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对“教师如何真正一对一倾听幼儿”有了更深的认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尹少淳;陈美峰;文章分析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美术课程标准在学段划分、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对变化缘由及思想理念进行分析,以期为美术课程的理解和实施提供支持。
背景·意义·策略: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重要维度——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解读
任学宝;王小平;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亮点之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提出具备了充分的时代性与现实性,蕴含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和育人改革方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课程与生活结合的必然,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更是知识平民化与人才创新化的必然。科学合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强化主题统领,注重学科实践,关注协同教学,才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让学习回归真实生活,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 福建教育
创办日期:1951年
主办单位: 福建教育杂志社
刊期: 半月刊
电话: 0591-87091882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017/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0427-7058
公告栏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63